首页 >典型案例 >案例3

农村集体聚餐多元化治理新模式

来源:发布时间:2018-11-08

一、背景与起因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在厦门市的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和,群众因风俗习惯等原因,在婚丧嫁娶、节庆聚会、乔迁贺喜时,往往自行举办集体聚餐,人数从上百人到千人不等。由于举办地点分散,用餐人数众多,乡厨流动性大,多在临时搭盖的棚屋或露天举行,食品加工设施条件有限、操作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很高。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集体聚餐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成为食品安全工作的一大难点。

监管难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村集体聚餐面广点散,随意性大,主动报备少,治理前报备数为零,监管部门难以掌握信息,容易出现监管盲区;二是集体聚餐通常人数众多,食品安全风险面较大;三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取得健康证,未受过食品安全操作培训;四是加工场所未经审批,加工条件简陋,卫生环境较差;五是原材料进货渠道混乱,难以索证索票。总的来看,依靠市市场监管部门有限的监管资源,难以解决农村集体聚餐的复杂问题,因此,探索和创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成为市市场监管部门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经过与做法

为切实破解农村集体聚餐监管难题,厦门市市场监管部门打造农村集体聚餐社会共治新模式,有效防控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做法体现在“五个强化”:

1.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2016年12月,市食安办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区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负总责,将农村集体聚餐治理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级食安办负责辖区内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镇(街道)负责落实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主要职责;市场监管、卫健及其他食安委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做好业务指导、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

市食安办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列为对各区政府食品安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年实施严格考核。同时,市食安办还联合媒体记者组成调查组,对农村集体聚餐较多的同安、翔安等区进行明查暗访,以视频形式对突出问题进行暗拍记录,在市政府领导出席的食品安全工作会上通报,推动各区政府正视问题,举一反三,主动整改,压实责任。

2.强化信息登记,发挥覆盖全市治理网格作用。

为解决农村集体聚餐举办随意、面广点散、信息不畅的问题,建立并实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报告登记指导制,要求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在活动举办前向村委会(居委会)报告。以各区政府建立的覆盖全市490个村(居)680名食品药品专职协管员组成的食品专职协管员网络为依托,以厦门市委政法委牵头开展的“食安”工程为契机,将食品专职协管员网络与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实现数据融合,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农村集体聚餐事前报告登记纳入数据共享、协同运作的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在多级治理网格化体系的覆盖下,市场监管人员、网格员结合主动报告和日常巡视,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造册登记、现场食品安全指导和管理。部分街镇还按照登记指导宴席场次数给予网格员经济补贴,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年来,全市共登记指导农村集体聚餐2712场,组织培训58场,有力强化了食品安全责任人意识,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

3.强化从业自律,组建“乡厨合作社”。

为解决农村集体聚餐厨师游走乡间分散经营、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缺乏等问题,集美区市场监管局试点成立集美区餐饮自律协会“乡厨合作社”,对全区乡厨从业人员实行统一规范、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形象的“四个统一”管理,吸纳XX名乡厨加入组织。制定《餐饮自律协会乡厨合作社工作机制》,明确规定乡厨必须有培训合格证、健康证明及相关厨师资质,为乡厨提供每年不少于40课时的法律法规和厨师技艺培训及比赛。印发《乡厨管理工作指引》,详细介绍了备案、采购、过程、废弃物、应急、责任追究等具体事项,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了标准行为规范。还制定了培训计划,合作社成员经培训考试通过后可获得乡厨合格证书。建立运营考评积分制度,评分不合格者停业接受再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再上岗。“乡厨合作社”让原本松散的个体拧成了一股绳,建立了行业自律、政府规范、社会共治的农村集体聚餐监管新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农村集体聚餐的抗风险能力,也保护了乡厨传统技艺及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场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集体聚餐定点经营。

以往农村集体聚餐举办场地和设施往往因陋就简,造成客观条件上食品安全制度和规范难以落实。区政府、镇街推动将农村集体聚餐纳入平安建设、为民办实事、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项目,从解决场所设施入手,因地制宜在村里建设食品安全设施配备到位的室内固定场所,供农村集体聚餐使用。海沧区率先于2017年建立了乡贤出资、村委出地、老人协会代管、村民租用、监管部门业务指导的海沧渐美村婚宴礼堂,成为全市农村集体聚餐首个样板场所;此后,海沧、同安、翔安等区相继推动建立了一批农村集体聚餐示范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集体聚餐制作加工环境,得到村民热烈欢迎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5.强化风险共担,引入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各区采取措施,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引入农村集体聚餐,由乡厨合作社为农村聚餐活动提供食品安全责任险,直接减少会员在经营过程中因食品安全事故,公众责任事故所造成的经济风险,增强了会员对抗意外风险的能力,增强会员竞争力。下一步,市食安办将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公共责任险机制,成立市级食品公共责任保险运营服务中心,将农村集体聚餐列为公共责任险重点承保项目,实现市域范围内举办的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6.强化宣传公示,提升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将承办者报告登记、人员体检培训、依法依规经营等情况向农村群众进行公示。采取新闻报道、现场活动、实地指导等多种形式,向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承办者和广大群众宣传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相关政策、食品安全知识等,督促承办者提高诚信守法意识,引导群众提升食品安全意识、理性聚餐。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创新农村集体聚餐社会治理模式,厦门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三年多来未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承办者和流动厨师食品安全意识得到了加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厦门日报、海西晨报、海峡导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等新闻媒体以及东南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2018年2月,海沧区通过提前协调、全程监管,成功保障在新阳街道霞阳社区举办的全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集体聚餐,共450桌来自全国及当地的5000余名宗亲,赢得了群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集美区“乡厨合作社”做法被评为2019年度厦门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十大案例。

四、探讨与评论

因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实现有效监管,必须构建农村集体聚餐社会多元治理模式,推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基层治理网格、乡厨、保险公司实现各负其责、协同治理、风险共担,切实保障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

厦门在总结和推广农村集体聚餐场所治理经验基础上,正在探索和推行三种提升办法。一是引导开展“农餐对接”,引导和支持大型餐饮服务企业采取“承包外送”形式,经营农村集体聚餐,目前,厦门食味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获批成为集美区首家农村餐饮配送企业,该企业也被集美区市场监管局选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点,为农村聚餐食品安全提供了借鉴平台和合作窗口,目前集美区已筛选出20家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改造。二是新建或利用现有场所进行改造提升,对食物原料、采购渠道、餐具清洗消毒等予以明确规定。三是对场地资源不足的区域,采取租借企业场地、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办法,为农村聚餐提供场地基础保障,让农村集体聚餐达到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